AFM探针的原理和特点
发布日期:2021-11-24 13:10:27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AFM探针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和发展,如细胞动态观察、样品三维成像等。那么,如何选择AFM探针呢?

  选购AFM探针要了解AFM探针的基本原理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理。扫描隧道显微镜是根据量子力学中的隧穿效应原理,通过检测固体表面原子中电子的隧穿电流来区分固体表面形貌的一种新型显微设备。

  AFM探针的原子力显微镜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针尖力敏元件;(2)力敏元件运动检测装置;(3)用于监测力敏元件运动的反馈回路;(4)扫描系统(一般采用压电陶瓷),其功能是使样品扫描;(5)图像采集和显示;(6)图像处理系统。关键是前两部分。

  AFM探针的工作原理是将对弱力敏感的微悬臂梁一端固定,另一端有微小针尖,针尖与样品表面轻轻接触。针尖在样品表面扫描时,由于针尖处的原子与样品表面的原子之间存在非常弱的排斥力(10-8-10-6N),因此原子间作用力的检测主要通过光杠杆技术实现。如果探针和样品之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悬臂就会弯曲。为了检测悬臂的轻微弯曲(位移),用激光照射悬臂的尖端,可以用四象限探测器检测悬臂的偏转。如果在扫描时控制力恒定,微悬臂梁会在垂直于样品表面的方向波动,利用隧道电流检测法或光学检测法可以测量每个扫描点对应的微悬臂梁的位置变化,从而获得样品表面形貌的信息。

  根据AFM探针的原子力显微镜测得的力的不同性质,其工作模式和微悬臂梁运动的检测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所谓工作模式主要是指AFM工作时微悬臂梁运动的状态,分为两种。一种是准静态工作模式,针尖与样品的相互作用力大,微悬臂梁变形大,可用隧道电流法、电容法和激光束偏转检测法等直接检测。在这种模式下,针尖与样品之间的距离小于0.03毫米,基本上是紧密接触(因此也称为接触模式)。

  AFM探针的接触方式适合观察硬表面,可以达到很高的分辨率,但这种接触方式与样品表面的相互作用很强。对于生物样品,由于其比云母、石墨、金等固体材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目前观测还没有达到足够高的分辨率,有时扫描针尖时会损伤样品表面。但吸附在硬表面的样品有时会被探针移动,不利于成像。对于生物材料来说,由于其表面较软,如果采用接触方式,在不降低其分辨率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减小针尖与样品之间的作用力,以避免表面损伤。